歐洲人開始擔憂中國要買下歐洲
現在,中國的投資者們正對歐盟的那些著名公司虎視眈眈,希望把它們納入自己的商業版圖之中。最近幾天,他們已經對柏林的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的18棟大樓以及意大利的輪胎制造商倍耐力(Pirelli)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歐洲人普遍認為中國公司,包括國有公司,比俄羅斯公司要友善的多,但也不乏有人認為中國的公司也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2011年之前,中國還是歐洲人投資的市場。但之后債務危機壓低了歐洲資產的價格,一些政府渴望將資產賣給私人來變現,而脆弱的企業則不再挑剔自己的買主。這樣,中國買家接連拿下了瑞典的沃爾沃(Volvo)、法國標致雪鐵龍(Peugeot Citroen)的一大部分股權、以及法國時尚品牌索尼亞·里基爾(Sonya Rykiel)、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口(Piraeus Port)、披薩馬上諾(Pizza Express)連鎖餐廳以及英國的高端服裝品牌雅格獅丹(Aquascutum)。近幾年來,中國在歐洲的投資呈現了指數級增長:
去年,當標致和披薩馬上諾的交易完成的時候,中國投資者在歐洲收購活動創了一個新紀錄。盡管中國投資者在美國的投資也增長了,甚至超過了在華的美國投資,但事實證明歐洲才是最受中國投資者歡迎的地方:
中國在歐洲僅僅持有1%的外國直接投資股票,這個數字微乎甚微。但這個數字并不包括呈地區性爆發式增長的中國私人投資,比如在葡萄牙和拉脫維亞房地產市場的“金VISA”項目。相對而言,歐洲公司的價格并不高,市場很開放,而且有兩樣很吸引中國公司的東西:先進的科技和家喻戶曉的品牌。
倍耐力的收購就是關于品牌影響的一個很好的例子。交易的收購方是中國化工的子公司——中國化工橡膠總公司,這家公司每年能賣出2000萬個輪胎,但國際市場上卻從來沒人聽說過他們的“橡6”或者“風神”品牌。這家公司也沒有倍耐力輝煌的品牌歷史以及在賽車史上的貢獻。不過他們對倍耐力也似乎估值過高了——收購價格為收益的23倍,而另外兩個輪胎著名品牌米其林(Michelin)和錦湖(Kumho)被收購的價格分別為收益的16和11倍。他們選擇倍耐力的另一個原因是,盡管倍耐力是世界上第五大輪胎品牌,但歐洲的另外兩個大品牌米其林和大陸輪胎(Continental Tire)都分別隸屬于龐大的母公司,這會令收購的操作變得十分困難。
因此,對于一個有足夠資金和生產規模的買主來說,倍耐力是一個絕佳的收購目標。它的市值只有75億美元(相比較中國化工去年400億美元的利潤是一個很小的數目),但它響亮的名頭可以幫助中國輪胎巨頭迅速提升國際知名度。這就像當年中國的汽車品牌吉利收購瑞典沃爾沃一樣,要的不僅是技術,還有名聲。雖然現在倍耐力的市場價已經超過了中國化工的最初報價、保險費和其他一切費用的總和,但在市場價繼續飆升之前,拿下這個能成為中國國企得力臂膀的品牌還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存在著一個問題。
大部分中國在歐洲的投資都是針對已經長久建立起來的公司,新建項目幾乎沒有。對于私企投資者來說這并沒有什么特殊含義,比如Pizza Express的收購方弘毅投資、波茨坦廣場的潛在投資者復星國際和平安保險、或者收購了沃爾沃的吉利汽車[微博]。現在跨境業務是很常見的,但當歷史悠久的歐洲品牌落入中國國企手中的時候,一些學者擔心,這也可能成為了一種地緣政治。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索菲•莫尼耶(Sophie Meunier)曾在2014年的一篇論文中寫道:“現在來看,中國的投資簡直就像是天上掉鈔票,但它也有可能變成一批把中國價值傳輸到歐洲核心的特洛伊木馬。”
在華投資的歐洲投資者被要求與中國合作伙伴成立合資企業,特殊的行業還有其他限制。歐盟想讓自己的市場更開放一些,但這也讓歐洲處于了一個不利地位。但問題還不僅僅關乎互惠原則,對于中國國有企業的投資持完全開放態度也表明了對持有不同價值觀的國家的尊重。一些歐洲人認為,這似乎比把歐洲市場完全放開給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或者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也好不到哪去,為了鞏固莫斯科同歐盟談判的地位,他們會很開心地買下一切能買的東西。
近幾年來,歐洲政府都對來自俄羅斯的投資謹慎提防,即使是私人企業也小心翼翼。英國政府就正在強迫俄羅斯億萬富翁米哈伊爾•弗里德曼(Mikhail Fridman)的LetterOne集團出售從德國能源公司Dea手中收購的北海石油生產設施。現在,他們接納了東風汽車和中國化工這些中國國有企業,但不代表今后他們不會對中國國企的投資加以限制。
在應對今后的外來投資時,謹慎的歐洲人可能會出臺一個一體化的政策,規定清楚那些行為是被允許的,哪些不是。他們可能會要求外國國有企業必須把資金投入到新興項目上,比如中國核電公司在英國欣克利電廠(Hinkley power plant)的投資項目。另一個合理的規定是,要求國外的國有企業必須與當地企業合作,而私人企業則可以享受更多的投資自由。這樣,既能保障歐洲各國國內的經濟,又能打消對中國巨大影響力的隱憂。
- 上一篇:中航重機2014年實現利潤總額1.78億元 [2015/3/25]
- 下一篇:廣東副省長:東莞等地已開始大規模機器換人計劃 [2015/3/24]